查看原文
其他

火器全面压倒冷兵器的进度条,欧洲读到100%,为何中国卡在50%?

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1-04




编者按: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火器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有着相似而又迥然不同的路径。但无一例外的,火器最终压倒了统治战场几千年的冷兵器?那么,火器又是从何时开始压倒冷兵器的呢?


▲传闻徐福东渡寻找不死药,为中国火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最初是为了取代草艾、油脂等作为火攻之时所采用的燃烧物质。如《九国志》记载“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其中“飞火”所指的就是捆绑着火药的箭矢。除了这种火箭以外,还有将火药以及助燃物包裹为球状通过投石机抛投的应用方式。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除了收录上述的两种兵器外,更增加了三组军用火药配方,包括火炮火药、蒺藜火球以及毒药烟球火药。在这三个配方中,硝、硫、碳的比例都不小,其总占比在64.36%到82.72%之间。

▲宋代霹雳火球


而毒药烟球中硝、硫、碳占比较低,是由于赋予毒药烟球毒性时,配方中还加入狼毒、巴豆及草乌头等有毒物质。尽管我们无法保证其原料的纯度,但这个比例依然说明宋代军队已经有意识地制作相对高纯度的火药,并将其运用于战争之中。


直到南宋时期,燃烧性火器以及爆炸性火器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铁火炮、震天雷、霹雳炮、突火筒等火器先后问世并运用于战争之中,似乎还于南宋前期的绍兴二年(1132)制造出管形火器长竹竿火枪,而其后的时光中火枪、飞火枪等管形火器被大量使用于战争之中,这比欧洲要早了一百多年。

▲《武备志》中的火箭发射器


元朝时,火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火药的配方去掉了硝、硫、碳以外的其余物质,而配比上也更加科学;火器上则出现了金属管形武器火铳、火筒与铜炮,结构上划分前膛、药室与尾銎三部,相对较为科学。火筒的体量位于火铳与铜炮之间,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一种利用火药的燃烧性来喷射火焰、毒烟、散弹、毒弹的管形火器。一门出土的洪武五年(1372)“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体量并不太大。而为了使质量较大的火炮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元代的火炮上甚至设有炮架。


这些火器也并非是实验性质的“试作品”,国内曾经出土了不少火铳,而至顺三年(1332)铜炮上铭文“第三佰号马山”似乎说明这一型铜炮至少生产了三百门,似乎在这一时期也顺利成章地建立了相应的火器部队。与此对应的是火器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农民军和元军都曾使用火器。如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率48卫攻打平江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千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这种规模相当可观。

▲至顺三年铜炮


明代的火药与火器科技也获得了很大进步,火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分化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配方。在军事用途上,大铳(火炮)的发射火药有5个品种,鸟铳发射火药有6个,还有各类火门火药、火箭火药及火线火药共计十几种。不仅提纯工艺有了长足进步,其中的一部分配方也已接近标准黑火药配方,威力相当可观:在黑火药的加持下,鸟铳的射程可达500步;炮弹的威力很大,在《武备志》及《筹海图编》中甚至已经列举通过挖掘壕沟来抵御炮弹爆炸所带来的冲击波的办法。

▲明代三种大铳所用的发射火药配方,已经相当接近黑火药0.75:0.10:0.15的比例


从明初到晚明,火器在军中的使用日趋普遍。依据《明会典》的记载,明代早期铳手占军户总数10%;而《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年间已经调整到大约1/3的比例;而戚继光的火器部队甚至达到50%以上。

▲明代三种火铳所用的发射火药配方,也同样相当先进


在宋元以后,中国的火药配方经由阿拉伯地区流入欧洲。在元代及明初时,欧洲火药火器的性能远落后于中国。欧洲十四世纪中期的火炮相当笨重,但与此同时却并没有设置炮架,火炮大体上都固定在船上或城墙上。

▲欧洲早期火器演变


▲《神器谱》中记载的掣电铳


欧洲火器在十四世纪之后,迅速发展普及,炮架与铅弹、铁弹也逐渐成为火炮的标配。在十五世纪时,欧洲手持枪、火绳枪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欧洲军队中火器都逐渐普及开来,但始终未能取代矛、剑等近战兵器以及弓、弩等投射兵器。十五世纪末页,欧洲开始出现了凹槽式线膛火绳枪,重量大约为10千克,射程约300米,射击精度也大大提高。西班牙、法国、德意志等国先后建立独立的火枪部队,但此时这些火枪兵的编制也仅占其国内总编制的大约10%。

▲十五世纪中期,德意志军队中手持枪与弩均在服役


这是因为线膛枪的制造需要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以进行枪管膛线以及弹药的标准化制造,而此时欧洲与中国都缺乏相应的基础。但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线膛枪的制作容易了许多。而在理论基础上,1638 年伽利略发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对物质的抛体运动进行讨论,这为枪炮改进和弹道技术提供了新的依据。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枪管、炮管经历了从滑膛到线膛的逐渐改变。

▲线膛枪的制作


相较而言,尽管明朝的火药配比较之西方更为科学,但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导致明朝中后期线膛枪的生产困难,在射击的精度上也逐渐逊色于欧洲地区。当然直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线膛武器依然只是少部分装备部队。

▲线膛枪枪管示意图


而就算没有线膛武器,这期间火器也在快速挤占冷兵器的战场空间。在十六世纪的战役中,火枪仍是长矛的点缀,比如1525年帕维亚战役中火枪部队便负责掩护长矛兵。直到十七世纪前期,枪兵开始占据半数以上的位置,瑞典军中一个满员中队有216名长矛兵与288名滑膛枪兵,每旅配备12门能够发射3磅炮弹的轻型火炮。

▲帕维亚战役中的长矛—火枪方阵


到十八世纪初期的方阵中,已经出现5名滑膛枪手配备1名长矛手的情况,这意味着此时火器已经大规模取代传统的投射武器,乃至于包含近战武器在内的冷兵器了。而燧发枪以及刺刀的出现与应用,算是正式为冷兵器时期画下了最终的句点。

▲十八世纪时的一个步兵队列


参考资料与数据来源:《世界火器史》、《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明代火器研究》、《明代火器的谱系》、《明代热兵器的使用发展停滞浅析》

—— 我是福利的分割线 ——

诗仙李白为什么会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呢?仅仅是因为他心高气傲吗?

《半小时漫画唐诗》用漫画告诉我们——

原来是因为朝廷不重视李白,找他进宫就是当“吉祥物”用,没事写诗夸夸杨贵妃,歌颂下太平盛世。



《半小时漫画唐诗》不会把唐诗三百首一一解读一遍,而是从唐诗背后的故事入手,让我们感受到读诗之快乐的同时,掌握读唐诗的方法!

它从诗人的八卦生平入手,看完这些背后的故事,也就理解了唐诗的原意、深意和诗意!

加上混子曰团队独创的漫画科普形式,明明是说非常严肃的知识,偏偏要整得你哈哈大笑!

如果你也是唐诗爱好者,一定会喜欢这套《半小时漫画唐诗》!

福 利 来 啦

在留言区分享你喜欢的唐诗+原因,冷君将从入选的留言中选出最走心的5位读者,赠送5套《半小时漫画唐诗》。(不是单独一本!是5整套哦!此处让我们感谢读客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快来留言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明月照秃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探秘《武备志》里的明代特色火器盾牌


引进西方火器不如修德仁义:明朝士大夫的军事观有多奇葩?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